一個儒商的藝術情懷
——訪廣州市朱子文化企業執行董事朱述賢
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
——《世說新語·傷逝》
企業簡介:廣州市朱子美術展覽策劃有限公司創辦于1993年,直轄于朱子文化企業,旗下機構有:朱子畫廊、香港朱子畫廊、朱子畫廊當代藝術中心、朱子書畫院、朱子版畫藝術館、啟德藝品軒、朱子書院連鎖經營書店、朱子茶宮、朱子紫砂園、啟德洋行。其中朱子畫廊位于海珠區小洲藝術村,面積達3500多平方米,以代理、推廣、經營當代藝術家作品為主導,兼顧傳統的名家油畫、版畫、水彩、雕塑等;朱子書畫院以歷代名家國畫及書法為收藏及經營主體,同時不定期舉辦各類雅集;朱子版畫藝術館專業收藏、經營各種類別的版畫;啟德藝品軒則以近千種藝術商品為經營對象。企業初期投資酒店業、百貨業、汽車業、服裝及化妝品行業,1999年進入藝術收藏階段。2004年企業開始以文化產業為經營主體并變更為現有名稱,同年在藝術領域進入商業運作階段。
一直以為,白手興家創功立業的人,多少都會給人一種強勢的壓迫感。但見到頗具大家風范的朱述賢先生的那一刻,我們才恍然明白,溫潤謙和可以容納天下,化解一切隔閡。坐在一起,如閑暇聊天般,朱述賢先生在不經意中將人生娓娓道來,談到藝術事業之時,他更是滔滔不絕,喜愛之情溢于言表。
能投身所熱愛的行業,朱述賢是幸運的,而我們能見證這位智者的多彩人生,又何其有幸。當他聽到我們稱他為“成功人士”時,他說:“稱我為成功人士還為時過早,我只不過是在某些方面有些心得而已?!比缤晃唤涷炟S富的老教師,他把自己人生的某些經歷和體會說出來,以期能拋磚引玉,為他人解除些許疑惑。
家族再度崛起的希望
閱歷豐富的人,大都會深諳人生起落無常之理。而朱述賢的家族,伴隨著時代的跌宕,亦有過一番起落。對于人生的起落無常,他的體會更是深刻。
朱述賢是汕頭澄??h人,出生于書香門第,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熹之第26代裔孫。在其祖屋澄?!皢⒌绿谩暗臅S門楣上至今尚留著“考亭世家”的銘文,大殿的梁上還掛著官府贈與先輩的“理學正宗”、“重教興學”牌匾。家族的事業在在朱述賢曾祖父那一輩已打下根基,當時,在香港有“啟德堂”等好幾家商號。父親是一位滿腹詩書的純粹的教書先生,不喜經商,因而祖業到了朱述賢父親這一輩,便開始走下坡。
朱述賢說,當年家族的敗落,與時代格局也有密切關系。解放后,由于是“黑五類”出身,他們家很多財產都被沒收了,一家人被趕進“牛棚”——一處破落不堪的房子中,自此一度陷入貧困的境地。當時的農民有米飯吃,但朱述賢一家卻只能吃那個年代一般人不吃的“野菜”。對朱述賢來說,一天只吃一頓地瓜稀飯,餓著肚子上學是常事。記得12歲那年有一天中午,他餓著肚子背上書包走出家門去上學,炙熱的陽光下只能沿著墻邊走,在離家十幾米遠處一個不經意回望,只見母親坐在門檻上靠著門框,茫然望著他,默默地流著淚…只因為,小兒子要去上學了卻沒有任何食物能讓他吃飽肚子!朱述賢說,那個情景至今歷歷在目,至今常常令他傷感地想起母親的哭泣,如此心酸的回憶真讓人吁噓不已!朱述賢對父母親的孝順并非掛在嘴上,除了父母親的生日、春節、清明節、中秋節、農歷九月十五(先祖文公朱熹的誕辰紀念日)、冬至等日子必定回家外,其它時間則按照兩個月為間隔回家一次,即使當年在北京工作也是三到四個月回一次老家?,F在父親已經仙逝十三個春秋,母親也已經83歲高齡了。為了紀念父親,朱述賢請來石雕技工,把武夷山九曲溪之五曲處先祖朱熹的筆跡“逝者如斯”翻刻在父親墓道入口附近一處重達百噸以上的巨大巖石上。按朱述賢的理解,現在多回家看望母親比什么都重要,就好像進入倒計時狀態,要爭取多看一次母親,爭取兩次看望的時間間隔短一些。母親年輕時的愿望他基本上一個一個地幫她實現,比如到北京天安門、長城、廈門鼓浪嶼、香港、南華寺等,盡管到香港游玩時母親已患老年癡呆癥,第二天醒來時前一天的事情已忘光,但朱述賢仍無怨無悔地攙扶著母親游玩香港各景點,還要不停地給予解釋(因老母親記不住,有時要重復一次又一次)。
所幸,一個經過漫長時間構筑的書香門第并沒有如流星一樣輕易地沒落在世間。而它再度振興的希望就在朱述賢身上。
朱述賢自小就聰慧異常。自從小學時,他總是獨占鰲頭 ,特別是在數、理、化及外語方面表現出其獨特的天賦,各科成績遠遠領先于其他同學。剛上高一時,父親當時就自豪地說:“我這個兒子一定能讀大學?!敝焓鲑t讀高二時,當時困苦的家已經開始陸續為他張羅讀大學的用品,如皮箱、手表等(要知道在那個年代買一只海鷗牌手表需花掉一個普通工人三個月的工資)。即使當時的升學率僅有千分之三,父親也堅信他能考上大學?;侍觳回撚行娜?,聰慧的朱述賢按期在1981年如愿進入華南理工大學(當年的“華南工學院”)深造。
自此,朱述賢拉開了他精彩的人生序幕,從國家部屬研究所到大型合資企業到創辦私營企業;從搞科學研究到設計工廠到經商開茶藝館辦畫廊等等,他的事業揚帆啟航了。
朱述賢的家族是龐大的,他有七個姐姐,三個哥哥。家族中他排行最小,但由于他的正義和公正(他說也許是骨子里與生俱來的),在家族中威望較高,大家相信他。鄰里鄉親們會認為,朱述賢是家族里公認最成功的,但他自己卻有不一樣的看法。他認為所謂的成功就是在自己喜愛的領域里有所成就,比如他辦酒樓的大哥和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建筑系的建筑結構專家姐姐,他們也都收獲各得其所的成功。
經商之道=做人之道:換位思考
朱述賢1985年本科畢業后第一家工作單位是國家電子工業部的直屬研究所。此后,他先后經歷攻讀研究生、到國家機關工作、在大型中外合資企業任職、參與籌建廣州保稅區等等。1993年,朱述賢創辦私營企業,開始了他的經商生涯。
朱述賢說他并不喜歡經商,或許身上流淌著潮汕人經商的天賦,他不由自主地“滑”入商海之中。他是那種“魄力”與“沉著”兼備的一類人,每每辦事都胸有成竹,角色的轉換并沒有給他造成困擾。
經商伊始,朱述賢并沒有辭掉政府工作,而是聘請總經理管理公司,自己下班后和星期天就駐扎公司檢查及理順管理工作。后來公司經營形勢的不樂觀已到了極限,朱述賢才辦理停薪留職自己出任企業的執行董事兼總經理。自此,朱述賢就更加忙碌了。二十幾年來,一直這樣,他除了回家看望老母親之外沒有假期,更談不上去享受旅游的樂趣了。他說過“母老勿遠游”,其“勤”其“孝”可見一斑。
在商海中并不總是一帆風順,朱述賢也有過失敗和退出的經歷。
朱述賢經營過酒店用品的配套,象供應花園酒店、中國大酒店、廣東外商活動中心、香港新世界大酒店等酒店從中餐廳、西餐廳、大堂、客房到總統套房的設備及用品,他就運作了十二年。開始時只有幾家公司做酒店用品配套,供求關系較為正常,但后來陸續有好幾百家公司加入,惡性競爭加劇了,形勢也嚴峻了。經過冷靜思考,他慎重地選擇了退出。
朱述賢也代理過泰國、美國幾大品牌的化妝品。那時候他全國各地參加美容博覽會,大江南北地跑。利潤高,但是支出也大,收支基本持平。權衡再三,朱述賢說他感覺像在浪費生命,最后,他選擇退出,將代理權轉讓給了他最優秀的一個客戶。
1998年,朱述賢在華中地區投資汽車公司。當地突遇洪災,他的公司先后捐了兩次款,共計30萬??商煊胁粶y風云,水災過后不到半年,朱述賢的公司卻遭遇詐騙,損失幾百萬,資金周轉不過來,不得不將股份轉讓。
面對著這些變故,朱述賢認為在商海中激流勇進與激流勇退都是常有的事情,即使虧損甚至破產,也不需要一蹶不振。謙和自信的朱述賢,始終相信,只要勤奮,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會有大發展,即使空手也能找到商機的。只是,要開心愉快地賺錢,那就需要多花點心思,多動動腦筋。
目前,朱述賢存留的產業有畫廊、茶藝館、藝術商品店、書店、百貨等。他說這些行業都是他所需要的。文化產業是他的至愛,百貨及藝術商品則是賺錢的機構,只有有了“賺錢機構”的經濟支持,他才能在藝術之路上走得更深更遠。
對于經營管理,朱述賢有一套自己的理念: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朱述賢認為,經商如做人,在商業活動中一定要以人為本,顧客至上。要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善待別人。只要自己做到一流水準,就不愁沒有顧客。
他強調,要讓顧客滿意,就必須要站在顧客的位置去考慮,只有這樣,才能抓住顧客的心。在與客戶打交道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比如產品的質量問題、運輸問題、產品殘損問題及積壓問題等。面對這些情況,朱述賢說都要根據具體情況作具體處理,需要花費心力去應對。
在長期的經營中,朱述賢堅持著“換位思考”、“將心比心”的思路,形成了一套處理模式。他說,商品由于顧客自身原因以致破損的,按規矩不得退換。針對顧客賣不出去的商品,要從顧客的角度出發,找出癥結并且去解決,如果一味鼓勵顧客把商品拿回來退換的話,那勢必造成倉庫積壓的商品越來越多。面對這種情況,朱述賢會按照時間長短,進行區別處理:三個月內,無條件退換;三個月至一年,按六折退換;超過一年的,一般三折退換;假若有質量問題或者產品定制規格有偏差的,不限時間,全額退換。
不僅對待顧客如此,朱述賢在對待員工時,也總是不斷地進行換位思考。他說,他自己也曾經在國家單位及大型企業任過職,他非常明白獲得一份應有的收入對于員工來說有多么重要。因而,從創辦企業到現在,朱述賢從來沒有虧欠過員工一分錢,也沒有拖欠過員工一天的工資。即使在財政困難之際,他寧愿向朋友借錢,也要及時發放員工的工資。朱述賢說,做人做事要將心比心,每個人都有他的需要。員工們有的要等著工資去交租金;有的要等著錢寄回家,供養父母妻兒;或許有的要等著工資去供樓或付電腦的分期付款等等。他說他知道有些員工的工資花費計劃是按日來計算的,計劃哪一天能收到工資然后把它用在什么地方。對待員工,做領導的要常常處在他們的立場上結合他們的心態為他們多做一些設想。
滿載快樂的藝術天地
朱述賢的人生在各種角色中不斷轉換,經歷了大大小小不同的過渡。2004年,他又邁步進入自己所鐘愛的藝術領域。
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他向這么多個領域擴展并獲得成功呢?
其實,一切緣于朱述賢是個性情中人,他喜歡率性而為,且勇往直前。喜歡什么就做什么。他認為不開心或者很操心去賺一千萬和開心愉快地賺十萬,兩者雖然相差一百倍,但他會毫不猶豫選擇后者。他說:“人累不怕,怕的是心里苦,心里煩苦不會帶來快樂?!?/P>
1999年,朱述賢開辦了第一家茶莊“朱子茶宮”,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喜歡喝茶。那時候即使遠到廣交會附近的蘭圃或荔灣湖的茶藝樂園,他都會常常約朋友去喝茶,風雨不改。后來他想,既然為了喝茶如此勞頓,不如自己開茶莊,這樣,既能為自己服務,也能為愛茶的朋友服務。想法一旦成熟,馬上選址。首先選中廣州碧桂園的會所,馬上進入店面裝修,不到一個月朱子茶宮就開張運營了。當時茶莊小小的,有六十平方,卻還能盈利。接著,朱述賢的第二家、第三家茶莊不斷發展起來了。茶莊也越辦越大,后來他在深圳龍崗開的“朱子茶宮茶文化俱樂部”已經有六百多平方米的規模。
如果說開茶莊是因為喜歡喝茶,那么,開畫廊是因為喜歡字畫。遇到喜歡的字畫,朱述賢會毫不猶豫地盡自己所能去收藏。漸漸地,收藏品多了,資金投入也近兩千萬元。這時,朱述賢頓覺沒有退路了。藏品多了就需要管理,需要有交流的平臺,于是,辦畫廊就成了最好的選擇。為此,他在廣州市海珠區小洲村里辦起了一家展覽面積1300多平方米并連帶2200多平方米果園及荷塘的休閑而別具一格的畫廊。在畫廊里,朱述賢可以盡情擺弄他的藏品,可以跟收藏家、畫家,還有一般的藝術愛好者交流。
因為喜愛藝術,所以相信藝術的感染力,朱述賢秉著“畫好不怕巷子深”的理念,將畫廊設在小洲這個有點偏僻卻很生態的村落。他說:“喜歡我的畫廊的、愿意和我交流的、想來欣賞名家藝術的人自然會找得到;找不到的,只能解釋為大家緣份未到?!?/P>
朱述賢辦畫廊的目的是不帶功利性的,他愿意給畫家、美術畢業生的作品提供一個展覽、交流的平臺。為此,他每年對畫廊的投入不低于一百萬元人民幣。恰恰正因為不帶功利性,畫廊不用受迫于人,也不用受社會環境的脅迫去做一些身不由己、言不由衷的事情,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性情去經營。這種堅持自己趣味的獨特性,其實又何嘗不是畫廊成功經營的一個原因呢。
在充滿快樂的藝術天地中,朱述賢的投資是感性的,風險方面他并沒有太多去考慮。他認為辦專業畫廊是沒有風險的,即使有,最大的風險也只是因作品無法賣出而轉化為收藏。他買回來的每一幅畫,其實都沒有預期要賣出去。他說,對有收藏價值的名畫來說,賣出去了不見得是好事,賣不出去也不見得是壞事。當然,能賣出去的話,可以用賣一幅畫的錢再去買兩叁幅畫,這也是實際意義上的“賺了”。
朱述賢在香港、新加坡、北京、上海及廣州等地辦畫展,他把是否有收益放在第二位,辦展覽有一種更重要的收獲是企業及品牌的知名度。他說,在展覽過程中,藝術界的領軍人物都會到場,這樣可以給畫廊營造一個高雅的、高層次的藝術氛圍,那么,畫展這個平臺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沒有盈利的畫展,作為商人的朱述賢為什么要堅持做呢?他說,要善用財富去做有意義而且開心的事情。善用財富,一定會伴隨著開心和歡樂。而收藏藝術作品及辦畫展都能讓人和企業都收獲開心。記得哲人培根說過,“帶著財富死去是可恥的?!蓖瑯?,朱述賢也認為,擁有的財富需要合理使用,留著財富不用,那么財富其實并不屬于你,甚至有一天會帶來某種難以名狀的災難。所以,即使虧本,只要承受得起,朱述賢也樂意辦畫展。因為辦一場畫展就是一次“尋開心”的經歷。
談到兒子,朱述賢說兒子很有志氣,不喜歡藝術品,不會繼承他的收藏。朱述賢說,將來總有一天,他會把他收藏的一切都毫無保留地捐給藝術機構或慈善拍賣后捐給福利機構。對待慈善,朱述賢希望捐贈能落到點子上,讓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實質性的幫助。
濃得化不開的文化情懷
對文化,朱述賢有一種特別的情懷,也許是受父親的影響所致。朱述賢的父親受過良好的國學教育,出口成章,小時候朱述賢犯錯了,父親總能信手粘來一個典故教育他,比如朱熹的【朱子家訓】中的一句:“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受父親影響,他很喜歡讀書,常常不知疲倦地看書直到天亮了也不知覺,等聽到樓下環衛工清晨打掃衛生的聲音,方知新的一天已經開始了。朱述賢常常為自己不能讀文科而遺憾。在校期間,朱述賢一直堅持讀一些人文、歷史、哲學等方面的書,還寫過很多詩歌,散文。這份厚重的文化情懷使他對當代社會傳統文化的淪落感到非常痛心。他說“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過五十年或一百年后,會被子孫后代責罵的,從歷史角度來看,活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大多是罪人。經濟發展了,道德和傳統文化卻淪落到了面目全非的地步,想要“撿起來”已經有了難度?,F在有些人,就算讓孩子讀四書五經,也是乎是在做表面文章,并非發自內心的對其必要性的認識。當然,所缺失的弘揚傳統文化的大環境正在一步一步恢復,這需要全民族長時間的不懈努力。
也許正是因為這份痛心,朱述賢對傳統文化的扶植一直不遺余力。朱述賢是廣東省朱熹學術思想研究會的副會長及世界朱氏聯合會的常務理事,同時也是中國白鹿洞書院(廬山)的國學教授及中國書院研究會的名譽會長,他每年幾次應邀到各地去開會和講課。最近,武夷山形成一個很受歡迎的文化旅游線路叫“朱子之路”,也邀請朱述賢前往講學。朱述賢在這方面寫了很多關于朱熹學術思想研究論文和著作,比如中國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朱熹與中國書院文物探索》、《朱熹詩文大全集》及中國美術出版社即將出版的《朱熹畫傳》、《朱熹書法拓本集粹》、《朱熹的詩及其書情畫意》,還有正在撰寫的《朱熹的藝術世界》等。
2010年10月22日(農歷九月十五)是朱熹誕辰880周年紀念日,為了傳承老祖宗朱子的文化,朱述賢不辭勞苦,他今年紀念文公朱熹方面的計劃里就有:五月份去韓國首爾,六月份去越南河內、北京、武夷山,七月份去廣西、安徽開會,八月份武夷山“朱子之路”講學,十月份先去日本參加國際朱熹學術思想研討會,后到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紀念朱熹誕辰880周年暨弘揚朱子學術思想研討會,再到溫州參加世界朱氏聯合會運營會議,會議一結束馬上到文公朱熹的誕生地福建尤溪參加國家郵政部朱熹紀念郵票的首發儀式,然后在10月22日到達武夷山參加“紀念朱熹誕辰880周年暨第三屆世界朱子文化節閉幕式”,十一月份還到臺北市參加朱子學論壇。
也因為深愛傳統文化,朱述賢沒有像個別企業家那樣,把兒子送出國。對于出國,朱述賢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孩子出國是可以,但要等到讀完本科或研究生之后,旅游、出公差、留學、做訪問學者等等都可以,因為那時候孩子腦子里的中國傳統文化意識及思維已經根深蒂固,人生觀及價值觀基本定型。把孩子自小學就送出去讀書甚至以后留在國外,朱述賢說他看不出有什么好處,他說這樣做的結果長遠地看對一個家長來說等于是多了一門在外國的“洋”親戚,卻少了一個好兒女。
對于文化,朱述賢認為東西方文化是可以相融的,就如俄羅斯、英國的金發碧眼美女,穿上中國的旗袍,走在廣州的老城區西關,那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有的畫家不贊成他在畫廊掛西方油畫的地方擺放古典的紅木家私,朱述賢認為,那是他們的藝術本位主義在作怪,他們的審美取向及層次有局限性,認識有待提高。朱述賢說他的畫廊可以并存東西方文化,有國畫、中國書法,也可以有油畫、水彩畫、版畫、雕塑等。他要讓人知道,作為國粹的中國畫及中國書法,是完全能夠同西方文化相媲美的,甚至還有我們自己獨特的優勢!朱述賢在成都看到一家規模頗大的漢服專門店,服飾之優美讓人嘆服,很想買來穿,但他明白現在大環境還不具備,不能做與時代太不相稱的事。朱述賢希望整個社會都有這種氛圍,那么公司的全體員工都穿漢服上班。他認為穿漢服的環境照樣可以懸掛西畫經營西畫,決不會不協調的。在紅墻綠瓦布滿古典紅木家俬的家里掛上幾幅好油畫,依然是美不勝收。
朱述賢最喜歡的畫家是莫奈,他最喜歡印象派作品。在藝術領域,傳統和現代涇渭分明,甚至互相攻擊,但朱述賢卻能找到共同點。他認為“美術”即“美之術,”是一門創造美的技術也是審美的藝術,首先是美,有些是結構上的美,有些是造型上的美,有些是色彩或視覺上的美。美能給你一種漂浮的絕妙的想象力,給人一個美妙絕倫的想象空間。對著一幅畫,你定能從中捕抓到美之所在。但是,社會上有種現象偏走極端,下意識地認為看不懂的就是高層次的,其實,難懂的絕不代表就是高明的。
朱述賢還經常寫一些文章,探討藝品與人品的深層次的關系。他認為藝術同源,如果一個人的個人修養和藝術修養到家,那他做什么事都會有分寸。但藝品好,人品未必好。因為藝術需要些許天分,技藝能靠苦練提升,人的品德卻需要個人修養的不斷錘煉。人品不好的人在其作品中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跡到的。在同樣的技藝下,好的人品對藝品必定會有一種潛在的提升力??梢哉f,人品藝品兼修的藝術家,其作品無疑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多社會角色的多味人生
如何稱呼朱述賢,是一個難題,因為他有多重社會身份。在工業技術領域,人們稱呼他為“工程師”;在朱子學研究領域,人們稱其“教授”;在商業領域,大部分人稱他為“朱總”;而在藝術領域,年輕藝術家稱他為“老師”,老藝術家或大師們叫他“小朱”或“朱老板”。
對于這些尊稱,朱述賢說有時會很不習慣,當一些美院的年輕教授也稱他為老師的時候,真覺愧不敢當。他說,怎么稱呼他都無所謂,隨意就行了,他并不計較這些。
如此多重身份,朱述賢說工程師的身份最適合他了,因為這是他的本行。他是一名高級工程師,曾為多家化工廠、玻璃廠及陶瓷廠進行工藝設計及總體設計。
作為一位高級工程師的朱述賢,如果他做教授,一定也會是一位出色的教授。在中大做合作研究的時候,兩年內,他寫出近十篇國際論文,大部分被國際學術會議錄用。取得這樣的成績,在于做實驗的方法獨特、快速而高效。朱述賢采用的是立體的交叉的實驗方法,一次實驗所得數據就有十幾套到幾十套而不是一次一套,這是在預想到未來第二層次、第三層次需要什么數據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的。一個實驗出來的數據,現在不用,以后也可以用,這樣效率就非常高。幾個月的科學實驗出來的數據,可以整理成幾篇論文。朱述賢的論文都是來源于實踐,都是有數據有依據的,篇篇都有血有肉,有獨到的見解。
在多個領域都有精彩人生的朱述賢,奉行的原則是:【干一行 ,愛一行,精通一行】。干一行就要愛一行,如果不愛,就沒有動力去學習,想精通那就更無從談起了。就如男女朋友,你不愛對方,就用不了心,自然就了解不夠深入,結果可能是分手,結了婚的也不會太融洽的,缺乏真感情而結成碩果的幾率一定不會太高?;谶@個原則,對于所涉足的每一個領域,朱述賢都因熱愛而投入大量的心血。開茶館,于是他對茶的知識涉獵甚廣,在他的書柜中,與茶有關的書有一千多本。同樣,關于藝術的、關于朱子文化研究的書,書柜里也是比比皆是。當年在華南理工大學研究陶瓷的時候,他就不放過世界范圍內出版的任何一本有關陶瓷的文獻,包括中國、美國、英國、日本、俄國、德國、捷克等國的陶瓷學專著。大約在1984年,朱述賢通過海外多層關系,幾經周折買到一本捷克文的陶瓷專著,看不懂,他又花了兩個月時間籌借到一千多元錢,求廣東科學館一位懂捷克文的老同志利用業余時間把全書翻譯成中文。多么執著的一個人!
朱述賢是理工科背景,同時又是商人,有些畫家先入為主不喜歡他這樣的身份,認為他只會賺錢不懂藝術。但現在,朱述賢與有些美術院校的教授探討一些藝術領域的事情,教授們很吃驚地說:“看來你比畫家還‘畫家’嘛?!逼鋵嵾@是由于朱述賢很注重學術及理論層面,而很多人沒有加以重視。他知道的,很多畫家未必知道。他說,重要的是要把學術理論加以提煉,提煉成指導思想,那才是最終的目的。
面對各種社會角色,從政與經商,都不是朱述賢最愛的,他說藝術才是他永遠的追求。他愿意傾其所有,只為一幅畫。朱述賢最開心的時候就是收到一幅好作品,他可以在那里來來回回地欣賞,流連忘返,通宵不眠。他說好作品是不可多得的,擁有一幅好作品要比公司多賺了十萬八萬還更值得令人興奮。朱述賢收藏版畫是緣于為版畫濃郁的書卷氣及文化氣息所傾倒。他建議大家現在可以多收藏點版畫,更建議長官們、老總們的辦公室可以掛些版畫。他作了個比喻,一位總經理在他的辦公室掛一幅價值三百萬的名畫,那么來賓或朋友們看到后的感覺大多是“真有實力”、“好有錢”、“真華貴”等,那是一種浮夸的表面的暫時性的印象。但如果掛的是一幅精美的版畫,雖然價值只有幾千到幾萬元,給人留下的是濃厚的文人氣息,是有內涵的、低調的、永久性的印象。這兩種結果顯然是大相徑庭的。朱述賢說,他熱誠歡迎各界朋友到他的公司及畫廊參觀指導。
相關新聞
- [國內畫廊]秦沖《丟失》入圍首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04-23)
- [國內畫廊]明代名家真跡長卷珍藏亮相 畫卷已發黃 (04-23)
- [國內畫廊]北京魏嵬畫廊(10-06)
- [國內畫廊]2011蝶舞文化主題作品展 (09-27)
- [國內畫廊]盛夏歌謠——昌明文房書畫藏品展8月開展(09-27)